昨天是文憑試放榜的日子,每年這個時候新聞就會大肆報導應屆狀元生的感受,而每次的回應都離不開「很開心」、「很意外」(明明就沒有意外的表情)。
今天閒逛臉書時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,也教我反思了一陣子,只能說我不是能夠回答這問題的人。
「當年獲得了優異成績的狀元們,今天的你成功了嗎?」
這個「成功」表面是在指事業上的成就,絕對跟社會地位或是資金存款掛鉤,但本人覺得提問者意指的不止於此。
對於每個人而言「成功」的定義都不同,在於本人而言「成功」在於滿意現況生活為旨,不一定跟賺錢多寡或是享負盛名聯繫。
回歸問題本身,當年卓越的成續有造就了今天的成就嗎?
正如我上面所講,我無法回答,或者我需要多點時間去探索,但每年這個時候我都會不奇然的回想起當年的迷惘跟衝動。
又或者換個方式表達,全靠有當年的衝動才給予我不一樣的選擇,這時回想起也覺得挺有趣的...
大概跟現在的學生不一樣,當年的我還是一個慒懂的學生,一向對成績沒有太多想法,所以常常被老師在成績單上評估「未盡全力」。
這應該跟我的家庭環境有密切的關係,正因為家裡的人都沒有太高的學歷,所以從小他們也沒有給予我太大的期望。
直到接到高考成績單時更是覺得與大學的距離更遠一步了,但當時的我還沒有什麼怯懦,深信反正大學以外的出路何其多,即使現在選擇其他升學計劃也不代表將來沒有辦法唸到大學,只是比別人走更長遠的路。
現在回想也滿佩服當時我的淡定,不慌不忙下選擇了副學士課程之後,就開始接受全新的環境跟認識全新的朋友。
我一直算是屬於慢熱的一群,人際關係從來沒有打理得很好,大概對話總是跟別人不搭嘎的那種。
算是比較幸運的是總算在校認識了一些朋友,確實是一些,但都是可以用心交流的朋友。
這樣說起來我也是誤打誤撞進入電腦的區域,因為以前我跟其他人沒兩樣,只會用電腦繪畫、上網跟看影片,卻貿然踏上了程式編寫的道路。
當時考高考進大學的機會還是挺微的,但唸完副學士之後考進大學卻感覺沒有什麼難度,個人認為那容易程度是高考的五倍吧!
就是這麼撲朔迷離,從會考派發成績單到大學畢業接過證書這過程好像很短的時光,當中卻又發生了很多不能用文字表達的事情。
最後,我依然深信我當時的想法:今天我沒到達這終點,只是我繞了路,他朝我還是會抵達這個終點,而且歷練比別人多。
共勉之。
留言列表